洞察 用研方法

儿童研究的干货特辑

Emily Cai
Touch联合创始人
上半年,孩子和家长统统被困家中,Touch听到许多家长吐苦水:比如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在孩子身边工作;付出大量的心血陪孩子辅导孩子学习,结果还是事倍功半。疫情助长了一波儿童线上教育产品的风潮。儿童教育产品如何在抓住这个机会,为家长排忧解难,又同时更好地帮助小朋友适应新的学习形态。

任职于Touch创新研究所的用户研究员,儿童研究专家葛鸿旋,领导并参与过Pearson、腾讯、EF等教育机构的众多儿童研究项目,采访过上百位儿童与家长,对儿童教育产业和产品的发展都有深刻的洞察。我们特邀葛鸿旋谈谈后疫情时代,儿童教育产品的机会点以及他多年来专注儿童研究的心得与经验。


同样的问题,需要换不同的问法或者换个角度发问

Touch:同研究成人相比,做儿童研究需要做哪些特殊准备?

葛鸿旋:小孩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没达到成人水平。成人有概括总结的能力,所以可以问成人为什么的问题。儿童通常更喜欢回答是或者不是。儿童因为自身发展的阶段所限,本身还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,这个时候就要求研究员问出有引导性的问题,或者出任务要求时,给出更清晰的活动指令。

有的孩子其实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,但是他们的语言组织可能还在磕磕碰碰的阶段,会结巴,这时候就需要更多耐心,要等待他们整理语言。语速,或者说话停顿时间的长短,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理解。在做英孚智能学习音箱项目时,我们为同一个问题准备不同的话术和角度,来更清晰的传递意思。实际上,问孩子意见时,大多数情况是事先罗列很多假设,然后让他们选择。


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的发问技巧

Touch:那研究孩子时会遇到哪些比较困难的情况呢?

葛鸿旋:一般来说就是两类,两个极端,一种是过分紧张、害羞,十分安静的孩子,他们怕生,很容易不愿意开口,尤其是在一开始;还有一种就是过分淘气或者闹腾的孩子,一刻不停地到处蹦跶。我们的产品许多是在移动端设备进行测试的,淘气的孩子会拿着手机到处跑,这对我们的观察造成很多阻碍。无论面对哪种类型的孩子,研究员都要有很强的同理心,让孩子卸下防备,愿意和你交流。



让孩子主导话题

葛鸿旋:第一类孩子就要求你比较有耐心地跟他聊天,可能到了某个时候他就突然不害怕了。我记得有一个小女孩特别怕生,全程坐在妈妈的腿上才可以面对我们。这时候我们就跟她聊天,好像是聊到了她喜欢的动画片《狗狗巡逻队》(PAW Patrol)里的什么,她就突然打开了话匣子。其实小孩子很愿意分享她已经知道的东西,说出来会觉得很有成就感,这是小孩的天性。


“温柔而坚定“地解释规则

对于那些比较淘气的孩子,我提倡《正面管教》这本书里讲的“温和而坚定”的态度。事实上,你看许多幼教老师就是这样操作的,她们实际上挺严厉,但是语气却很温和。我们在研究时间比较紧张的前提下,面对淘气的孩子时,会在给出任务时讲明清晰的奖惩机制,一定不要去哄他们。实在困难的时候,我们也确实需要家长的介入,毕竟家长跟自己的小孩更熟悉更好交流。


研究常用法:“日志法”

Touch:在与孩子一起做研究时,你推荐采用什么方法?

葛:这取决于研究的目的。 如果想真正了解孩子们对这些产品的喜爱程度,我建议进行日记研究,这样做的原因有几个。 一个是孩子们对大多数事情的兴趣往往很短。 他们可能在第 1 天非常投入,而在第 2 天就突然失去兴趣。观察一段时间可以让我们看到他们态度的变化。 另一个原因是孩子们在家里表现得更自然。 作为研究人员,我们可以收集有关他们真实环境中如何使用产品的宝贵信息。